期刊卷期
建築與規劃學報
題目 商店街消費者的社經屬性、消費型態與商業設施關係之比較研究-以台灣本島與澎湖、金門離島為例
作者 陳坤宏
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商店街消費者的社經屬性、消費型態與商業設施之間的關係,並且以台灣本島與澎湖金門離島進行比較研究,分別以台南延平街與澎湖中央街、金門模範街三條傳統商店街為經驗研究的地區。本文企圖從「消費-空間關連」此一觀念為切入點,進行本研究地區三條商店街之消費型態、商品與商業設施之間關係的調查、分析與解釋。本文採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問卷調查與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利用Mort的「消費-社區空間之間關連」觀念用以檢證「在特定的場所中,特定的人在空間與特定的消費型態之間的關連」,經統計分析知,台南延平街與澎湖中央街之消費者的「職業」與「會去特定的商店消費」之間呈現顯著關連,此一結果符合Mort的主張,但是,金門模範街則否。整體而言,台南延平街具有顯著關連之項目比較多,而澎湖中央街與金門模範街則較少具有關連,這正顯示台灣本島與外島商店街消費者之商業型態與空間特性的差異。同時,「職業」不再是一項最顯著的影響變項,以此一分析觀點而言,這一結果是與Mort在倫敦Soho商業區的研究結果不相同的。二者差異的可能原因是:Soho商業區發展歷史一百餘年,商業空間自明性高,消費族群在「地方認同」、「產品認同」上具有強烈的歸屬感,而這是本研究地區尚未明顯存在的現象。總之,本文的重大研究發現,乃是Mort在英國倫敦Soho商業區研究中發現所謂「社會團體與消費地景之間的對應關係」的現象,同樣地出現在本計畫的三個地區之商店街中,但與Soho商業區不同的是,在本研究的三個地區中,「職業」尚未成為一項顯著的影響變項,以「職業」作為「消費」與「認同」之間關連的中介變項,尚未在本研究的三個地區中明顯存在。因此,一個理想的消費實踐分析必須體認到:「空間」與「地理」如何成為消費者交易活動型態研究的核心所在。依據此一說法,「消費認同」就顯得相當重要,而應該成為未來都市商業空間結構的新論述。

關鍵字 中央街、消費-空間關連、模範街、商店街、延平街
頁碼 pp.91 - 112
參考文獻

Tianjin Municipal government, Tainan City Statistics Summary, Tianjin Municipal government.

Tourism Bureau Penghu National Scenic Area Management Office, Penghu National Scenic Area visitor survey trips to estimate travel planning cum, Outdoor Recreation Societ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HOU-SU CHING, Bay humanistic geography academic research process: Research Approaches, methods and data analysis application.

Regional studies and human geography "research methods and data, " of Symposium.

Kinmen National Park Administration Office, Kinmen National Park Service System Planning and Design Recreational, Taiyi Engineering Research Consultants Limited..

Kinmen County Government, Kinmen County Statistics Summary.

Kinmen County Government, Kinmen County Government Web site.

CHUANG-CHUN TI, Zhouzhuang Town Records, Joint Publishing.

CHEN-KUN HUNG, This community space in the shopping stree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er culture and space research - Yanping Street, Tainan, Penghu Central Street, Kinmen model Street, Suzhou, Zhouzhuang Mainland China as an example, Executive Yuan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Research Project Report.

CHEN-KUN HUNG, Consumer Culture Theory, Yang-Chih  Culture.

CHAO-HUNG HIS, Mainland China "cultural tourism"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governments, businesses and planners - as an example of the southern town Zhouzhuang

Master Thesis,Institute of Building and Planning,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enghu County Government, Lake County Comprehensive Plan -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plan, tourism and recreation sector development plan,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enghu County Government Website

檔案下載
   

建築與規劃學報
題目 影響921震災災後集合住宅都市更新重建之幾個因素探討
作者 吳杰穎、曾志雄
摘要

不論是地震、風災或水災,其對眾多財物所帶來的侵襲中,損害最嚴重的一定是住宅(Comerio, 2004),因此921震災後的眾多重建項目之中,「住宅重建」一直受到大家的重視。然而,台灣於921震前因無建立住宅重建的機制,導致震後初期住宅重建的推行工作,始終事倍功半。其中集合住宅因產權共有持分,難以獲得全部區分所有權人的同意進行重建,因此目前多以都市更新重建的模式來進行,但此重建模式仍需獲得大部分的區分所有權人同意,始可進行重建。運用都市更新模式進行重建,住戶便須花費時間來進行溝通協商,換言之,若要盡速完成集合住宅的重建,得先獲得大家的共識,繼而迅速完成後續過程的必要程序。 本研究首先嘗試去了解集合住宅社區的原住戶數、社區實際參與重建的比例與社區領導人的人格特質是否會影響重建的速度,以及愈早進行都市更新重建,社區是否便能愈快完成重建,繼而歸納出重建共識的意涵。 結果顯示,核准立案日的通過僅能代表社區已確立「重建方向的共識」,權利變換計畫公告日的通過則是代表社區已有「再做鄰居的共識」,兩者可謂之為「社區內部的共識」;臨門方案審查通過日、建照核發與使照的核發則是代表社區已達成「外在條件的共識」。此外,社區原住戶數的多寡與社區領導人的人格特質並不會影響重建的速度,反而是社區實際參與重建戶數的比例愈高者,則有助於加快社區重建的速度。

關鍵字 921地震、集合住宅、都市更新重建
頁碼 pp.135 - 153
參考文獻

賴美蓉(2002)。居民對921災後社區住宅重建之意願調查。都市與計劃,29(4),533-550。

九二一大地震受災戶聯盟(2000)。災區「重建學院」的構思與藍圖。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通訊,7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999)。921集集大地震建築物震害調查初步報告。

王俊凱(2005)。政治大學。

丘昌泰、江大樹主編(2000)。府際關係與震災重建。台北:元照。

吳杰穎(2005)。重大震災災後重建計畫機制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張金鶚、彭建文、章定煊(2000)。九二一震災後建物毀損責任釐清與重建機制探討。安全永續的國土發展與災區重建----九二一震災週年紀念研討會實錄

張隆盛(2001)。以都市更新談震災社區重建。中國地方自治,627,25-31。

張隆盛(2001)。震災兩週年----提振災民參與社區重建意願為當務之急。國家政策論壇,1(10),187-190。
陳建良(2002)。九二一地震災後住宅重建之調查與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陳覺惠(2000)。都市集合住宅重建的課題分析與對策。安全永續的國土發展與災區重建----九二一震災週年紀念研討會實錄


曾志雄(2005)。銘傳大學媒體空間設計研究所。


楊重信(2000)。九二一災後城鄉重建:基本考慮、目標與策略。台灣經濟預測與政策,30(2),99-122。


楊國樞、黃應貴主編(1993)。劉邵的人格理論及其詮釋。人觀、意義與社會。


Berke, P. R.,Beatley, T.(1997).After the hurricane: Linking recovery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Caribbean.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Cattell, R. B.(1943).The description of personality: Basic Trait resolved Into Clusters.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38,476-506.


Comerio, M. C.(1998).Disaster Hits Home: New Policy for Urban Housing Recover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merio, M. C.(1995).The Impact of Housing Losses in the Northridge Earthquake.In Proceedings of the NEHHR Conference and Workshop on Research on the Northridge, California Earthquake,4,85-93.


Comerio, M. C.(2004).Recovery Issues in the Housing Secto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Hazard Preparedness.Rescue and Recovery Conference report.


Costa, P. T., Jr.,McCrea, R. R.(1985).The NEO-Personality Inventory Manual.Odessa, FL: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Fiske, D. W.(1979).Consistency of the Factorial Structures of Personality Ratings From different Sources.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44,329-344.


Galton, F.(1884).Measurement of Character.Fortnightly Review,36,179-185.


Geis, D. E.(1996).Creating Sustainable and Disaster Resistant Communities, Aspen.Colorado:The Aspen Global Change Institute.


Godschalk, D. R,Beatly T.,Berke P.,Brower, D, J.,Kaiser, E. J.(1999).Recasting disaster policy and planning.Washington:Island Press.


Goldberg, L. R.(1981).Language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e search of universals in personality lexicons.Review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141-165.


Hass, J. E.,Kates, R. W.,Bowden, M. J.(1977).Reconstruction Following Disaster.Cambridge, Mass.:MIT Press.


Mileti, D. S.(1999).Disaster by design: A reassessment of hazards in the United States.Washington DC:Joseph Henry Press.


Norman, W. T.(1963).2800 personality trait descriptors: Normat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for a university population.Ann Arbor, MI: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Shao, P. C.(2002).Post-quake Condominium Reconstruction for Taiwan Chi-Chi Earthquake in 1999.Journal of Asian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1(1),229-236.


Wu, J. Y.(2003).Texas A&M University, College Station.

檔案下載
   

建築與規劃學報
題目 高科技地區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之探討∼以新竹市玻璃業為例
作者 胡太山、張哲榮、張素莉、賈秉靜、呂宗盈
摘要

 本研究針對新竹市近年來高科技產業快速發展之特質,藉以科學園區所影響周邊文化產業以及空間結構之變遷,及科技社群引領下,所啟發創新思維之流程模式等向度切入,以新竹地區主體性傳統玻璃製造業體質發展為主軸,探討當地文化創意產業之運作策略。本研究欲以文化產業變遷角度切入,以新竹市傳統玻璃文化產業為架構主軸,深入探討在高科技產業都市及聚落文化之空間、經濟演變之歷程中,地方文化創意產業型態之發展定位與趨勢策略。研究發現過去玻璃產業之各類型產品,在產銷方面各有不同於規模、技術、包材形象上之限制;因此新竹玻璃產業文化之延續與提升,於此一科技引領之地區、專業人才成長之氛圍環境,更有待各類產品由製程、人才培育與營運策略上多向度整合,方能達到資源合作、創新互動之成效。

關鍵字 文化創意產業、高科技產業、科學園區、玻璃產業文化、創新互動
頁碼 pp.155 - 172
參考文獻

柯大鈞(2001)。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

胡太山(2003)。知識創新、產業群聚與區域發展。新竹:建都文化。

解鴻年、胡太山、柯大鈞、薛卜賓(2005)。新竹科學園區周邊工業區發展變遷之研究。環境與世界,11,1-31。

劉大和(2003)。文化創意產業界定及其意義。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6(5),115-122。

劉維公(2003)。臺北市文化經濟的發展基底。典藏今藝術,134,104-105。

Adorno, T. W.(1975).Culture industry reconsidered.New German Critique,6,12-19.

Feldman, M. P.,Florida R.(1994).the geographic sources of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nd product innov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84,210-229.

Florida, R.(2004).America's Looming Creativity Crisis.Harvard Business Review,82(10),122-136.

Florida, R.(2004).Creative Class War.The Washington Monthly,36(1),30-37.

Florida, R.(2005).Managing for Creativity.Harvard Besiness Review,83(1),125-131.

Florida, R.(2002).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The Washington Monthly,34(5),15-25.

Hall, Peter(2000).Creative C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Urban Studies,37(4),639-649.

Landry, C.(2000).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London:Earthscan.

Wynne, D.(Ed.)(1992).The Culture Industry.Swindon:Avebury.

檔案下載
   

建築與規劃學報
題目 以永續觀點探討台南七股居民對溼地發展態度之分析
作者 黃世明、王聖文、劉旻靈
摘要

濕地擁有豐富生物多樣性資源,是人類永續發展的重要資源。台灣西部海岸過度開發,造成生態環境衝擊,其中七股溼地是否朝向永續發展,當地居民的態度是重要影響因素,本研究探討不同居民人口統計變項在溼地保育態度、發展生態旅遊的態度及溼地永續發展願景選擇之差異情形。本研究以七股鄉沿海居民為對象,取得322份有效問卷及訪談40位當地公部門、私部門與非營利組織成員,問卷資料分析方法包含描述性統計分析、信度檢定、單因子檢定與t檢定得到分析結果:(1)對於七股濕地的發展定位,居民傾向支持七股需整合當地漁業資源、溼地的特色與居民的發展意願,並能夠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與提供就業機會。(2)不同年齡層的居民,對於當地發展看法呈現顯著差異。年輕的居民較能接受環境保護的開發方案;年長的居民較支持能促進七股當地繁榮與滿足生活所需的開發方案。(3)居民接受較多的生態環境保育相關傳播資訊與課程,除對居民的環境態度有其正面影響外,亦較支持符合生態保育原則的開發方式。根據研究成果,建議在永續發展原則下,適度採納當地居民的意願,擴大居民的參與層面,增加居民的工作機會。並結合社區辦理保育相關活動,藉由活動提高對社區的參與意願。

關鍵字 永續發展、七股、溼地、生態旅遊、居民態度
頁碼 pp.113 - 134
參考文獻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2004)。口語傳播與大眾傳播有何不同。ttp://cc.shu.edu.tw/~speech/univ/faq4diff.html

余大偉(1998)。海岸溼地土地取得知法規與經濟誘因研究:宜蘭海岸溼地個案分析。第四屆海岸溼地生態保育研討會

吳忠勳(1995)。東海大學景觀學研究所。

李永展(1995)。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爲:理論與實證。臺北市:胡氏圖書出版社。

李永展(1998)。國土資源永續利用體系與永續性指標建立。環境涵容能力與永續發展研討會

周憲徵(2003)。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

林毓瓊(2002)。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邵廣昭(1998)。台灣西南沿海七股潟湖之魚類每日排空率及攝食率之估算。86年度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87-2621-p-001-003。

邵廣昭(1998)。曾文溪口海岸地區陸海空交互作用之研究—總計劃。86年度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87-2621-p-001-001。

徐文信(2002)。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曹定人(1998)。永續社會。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

郭憲銘(2003)。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陳明川(2002)。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

陳肅容(199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陳雅芬(2002)。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曾宏揚(2001)。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黃桂珠(2003)。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

楊文瑜(1998)。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研究所。

楊瑪利(1996)。六月號「環境台灣」專輯。臺北市:天下雜誌。

楊鵬、吳珮禎、彭意純、溫詔鈞、陳忠(2002)。居民對發展生態旅遊態度之研究:以獅頭山風景特定區爲例。朝陽大學休閒系畢業專題。

鄧福麒(2003)。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

賴如怜(2001)。論文。

韓乃鎮(1998)。臺灣沿海濕地調查。臺北市:民生報社。

巖登生(1997)。國立中興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

Krejcie, R. V.,Morgan, D. W.(1970).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30(3),607-610.

Malby, E.(1991).Wise Use and Conservation,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Wetlands Management,20(1-3),12-23.

Matthew, B. E.,Riley, C. K.(1995).Teaching and evaluating outdoor ethics education program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01097.Vienna, VA: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

Mitsch, W. J.,J. G. Gosselink(1993).Wetlands.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Nixon, S. W.(1982).Nutrient dynamics, primary production and fisheries yields of lagoons.Oceanologica Acta.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