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卷期
建築與規劃學報
題目 網路購物與實體商店購物之競爭分析:以年輕學生的選擇偏好為例
作者 陳淑美、彭建文
摘要

近年來電子商務的發展盛行,其中網路購物的交易模式比傳統實體商店購物的模式具有資訊公開、價格較低、以及交易便利的特性,但是相對的,網路購物的商品品質、售後服務、以及交易安全等卻較為消費者所質疑。兩種購物模式具有不同的特性,也存在著競爭或依存的關係,究竟新興的網路購物模式對傳統的實體商店經營有何種衝擊?網路購物取代實體商店何種功能?未來傳統實體商店的存在價值為何?從消費者選擇的角度觀之,兩種購物模式的相對優劣勢與其競爭關係是本研究要探討的課題。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方式,以選擇模型分析年輕學生族群的消費者對於網路購物模式與實體商店購物模式的選擇偏好,以及瞭解影響消費者選擇的關鍵因素,分析兩種購物模式的競爭對現有商業模式的影響意涵。實證結果發現影響消費者選擇購物模式的關鍵因素並非過去文獻強調的商品種類多樣化和交通成本,交通成本和運費的因素會被價格、便利性、服務品質、商品品質、和購物樂趣等所取代。對於未曾上網購物的消費者而言,購物時較注重商品種類多樣化與消費便利性等因素者對於網路購物有較大的主觀偏好。而且男性、對於網路熟悉度較高的學生族群對於網路購物有較大的偏好。研究結果可以提供網路和實體商店業者經營的建議。

關鍵字 網路購物、實體商店購物、乘數競爭互動模型、羅吉特迴歸模型
頁碼 pp.1 - 22
參考文獻

石昌國(2001)。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

吳肇銘、范錚強(2000)。網站使用意向模型知建構與實證-技術接受模型之運用。管理學報,17(3),461-481。

李欣岳(2000)。《數位時代》,第14號。台北:巨思文化。

林元興、陳貞君(1999)。電訊設施對未來住宅用地酩置之影響。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第八屆年會學研討會論文集

張蓓琪、馮正民(1999)。電信資訊科技對都市空問活動之影響初探。規劃學報,26,69-89。

陳淑美、彭建文(2001)。線上購物與實體商業空間的競爭分析。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第十屆年會學研討會論文集

傅仰止(2000)。電子郵件聯繫的抽樣方法比較。第三屆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學術研討會

黃名義(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

譚浩平(2000)。數位時代。台北:巨思文化。

蘇玉櫻譯(2000)。刻不容緩-決戰電子商務。台北:經典傳訊文化。

Baen, J. S.(2000).The effects of technology on retail sales, commercial property values and percentage rents.Journal of Real Estate Portfolio Management,6(2),185-201.

Bakos, Y.(2001).The emerging landscape for retail e-commerce.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5(1),69-80.

Borsuk, M.(1997).The challen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retail property.Urban Land, February,21-26.

Cam, N.(1988).Real estate market analysis-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New Jersey:Prentice Hall..

DeLisle, J. R.(1994).307-324 in Appraisal, market analysis, and public policy in real estate; essays in honor of James A. Graaskamp.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iPasquale, D.,W. C. Wheaton(1996).Urban economics and real estate markets.New Jersey:Prentice-Hall.

Gaspar, J.,Glaeser, E.(1998).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future of citie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43,136-156.

Glaeser, E. L.(1998).Are cities dying?.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2(2),139-160.

Hendershott, P.,Hendershott, R.,Hendershott, T.(2000).Will the Internet reduce the demand for the mall space?.Real Estate Finance,17(1),41-46.

Levary, R.,R. G. Mathieu(2000).Hybrid retail: integrating e-commerce and physical stores.Industrial Management,42(5),6-13.

Liao, T. F.(1994).In Sage University Paper Series on Quantitative Applications in the Social Sciences,l07-101.Thousand Oaks,CA:Sage.

Liao, Z.,M. T. Cheung(2001).Internet based e-shopping and consumer attitudes: an empirical study.Information & Management,38,299-306.

Liu, C.,K.P. Arnett(2000).Exploring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web site success in the context of electronic commerce.Information & Management,38,23-33.

McMahan, J.(1999).The impact of e-commerce on real estate.Real Estate Issues,24(4),1-11.

Miller, N. G.(2000).Retail leasing in the web enabled world.Journal of Real Estate Portfolio Management,6(2),167-184.

Miller, N. G.(1996).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real estate.Real Estate Finance,13(2),18-24.

OECD(1999).The economic and social impact of electronic commerce.Paris.

Ort úzar, J. D.(2000).Stated preferences in modeling accessibility.International Planning Studies,5(1),65-85.

Roulac, S. E.(1998).Retail real estate in the 21st centu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time consciousness + unintelligent stores= intelligent shopping?.The Journal of Real Estate Research,9(1),125-150.

Tuccillo, J. A.(1997).Technology and the housing markets.Business Economics,32(3),17-20.

Wheaton, W. C.(1996).A perspective on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real estate: office, industrial, and retail markets.Real Estate Finance,13(2),13-17.

檔案下載
   

建築與規劃學報
題目 全球化與時空重構
作者 李永展
摘要

由於資本主義的再結構,以及科技技術的創新,帶領了「發展的資訊模式」時代的來臨,而其影響所致,即在於使全球的一切經濟過程相互穿透,並且形成一個相互依賴的單位而運作,其結果不僅促成了國家權力的讓渡與政治疆界的模糊,亦牽動了時空關係的改變。這種時間與空間經驗的轉折可說是全球化的主要特徵,以此觀點來看待空間發展與變遷的問題,顯然與以往的都市化過程具有截然不同的經驗與本質。 本文從分析全球化的核心特徵──時空場域的變遷,探討在全球化過程中所衍生的種種都市現象與問題;並且從全球地方化的觀點,解讀台灣的時間發展;最後嘗試回應未來空間發展的趨勢與挑戰:城市的不均衡經濟發展應如何克服?空間政治經濟學之影響為何?什麼型式的都市系統將主導都市發展?建構未來的永續都市環境之資源從何而來?在新的資訊經濟型態強調城市權力的同時,我們須更加認真地面對空間發展的課題,地方必須確定自己的角色定位,如此方能在新的運作邏輯中,創造實際連接的意義。

關鍵字 全球化、空間發展、城鄉發展
頁碼 pp.55 - 71
參考文獻

王祥榮(2001)。生態與環境—城市永續發展與生態環境調控新論。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區域發展彙編。台北:行政院經建會。

李永展(2000)。永續發展—大地反撲的省思。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李永展(2001)。都市指標系統衡量對台北市永續發展之適用性及評估手冊研擬。台北:永續發展工作室(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委託研究)。

李惠斌譯、楊雪冬譯、Anthony Giddens(2000)。超越左派右派:激進政治的未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周志龍(2002)。全球化、知識與區域。台北:詹氏書局。

周志龍(2001)。《都市與計劃》學報。台北: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

周桂田(2000)。風險社會之政治實踐。當代,154,36-49。

施鴻志(1998)。國際都市集居環境規劃與都市風格塑造:以台南市為例。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郎友興(2000)。安東尼·吉登斯:第三條道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夏鑄九(1993)。全球經濟再結構過程中的台灣區域空閒結構變遷。空間、歷史與社會,台彎社會研究叢刊,281-304。

孫治本譯、Ulrich beck(1999)。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機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孫祟義(1988)。台灣的區域空問政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33-96。

徐偉傑譯、Malcolm Waters(2000)。全球化。台北:弘智文化事業公司。

莊明哲(1998)。全球化研究與民族主義。中國工商學報,20,1-36。

彭芸(1998)。國際傳播新焦點—媒介全球化、區域化與本土化。台北:風雲論壇。

馮建三譯、Frank webster(1999)。資訊社會理論。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蔡勇美主編、章英華主編(1997)。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周志龍(2001)。《都市與計劃》學報。台北: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

夏鑄九、劉昭吟(2003)。全球化與中國內陸區域發展兩岸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夏鑄九、劉昭吟(2003)。全球網絡中的都會區域與城市:北台都會區域與台北市的個案。全球化與中國內陸區域發展兩岸學術研討會,台北:

經濟部統計處網站。http://www.moea.gov.tw/~meco/stat/

Carley, M.,I. Christie(2000).Manag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London:Earthscan.

Castells, Manuel(1989).The Information C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the Urban-Regional Process.Oxford:Blackwell.

Castells, Manuel,Wheeler, J. O. (Eds.),Aoyama, Y. (Eds.),Warf, B.(Eds.)(2001).Grassrooting the Space of Flows Cities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Age: The Fracturing of Geographies.London:Routledge.

Chambers, N.,C. Simmons,M. Wackernagel(2000).Sharing Nature's Interest: Ecological Footprints as An Indicator of Sustainability.London:Earthscan.

Corey, Kenneth E.(1997).Digital Dragons and Cyber Communities: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ublic Policies and Private Partnerships to the Planning of Urban Area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Sciences,1(2),184-196.

Daniels, P. W.(1993).Service Industries in the World Economy.Oxford:Blackwell.

Dicken, P.,Peck, J.,Tickell, A.,R. Lee(Eds.),J. Wills(Eds.)(1997).Geographies of Economies.London:Amold.

Friedmann, J.(1986).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Development and Change,17(1),69-83.

Glasgow, Douglas G.(1980).The Black Underclass: Poverty, Unemployment, und Entrapment of Ghetto Youth.New York:Viking.

Harvey, David(2000).Space of Hope.Oxford:Blackwell.

Harvey, David(1989).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Oxford:Blackwell.

Held, David,Anthony McGrew,David Goldblatt,Jonathan Perraton(1999).Global Transformations: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London:Polity Press.

Jenkins, P.,Smith, H.,Jenkins(Eds.),H. Smith(Eds.)(2001).Urban Development & Civil Society.London:Earthscan.

Peet, R.(1991).Global Capitalism: Theories of Societal Development.London:Routledge.

Robertson, R.(1992).Globalization.London:Sage.

Sassen, S.(1991).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assen, S.,LeGates R. T. (Eds.),F Stout (Eds.)(1994).A New Geography of Centers and Margins: Summary and Implications (from Cities in a World Economy).London:Routledge.

Sheehan, Molly O''Meara(2002).What Will it Take to Halt Sprawl?.Worldwatch.

Smith, Carol A.,Timberlake, M(ed.)(1985).Urbanization in the World economy.Orlando:Academic Press.

UNDP(1999).Human Development Report.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Yeung, Yue-man(2000).Globalization and Networked Societies: Urban-Regional Change in Pacific Asi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檔案下載
   

建築與規劃學報
題目 電腦化公共設施計畫方案評估工具
作者 邱景升
摘要

本研究提出一套電腦化工具,讓規劃者能夠方便地評估公共設施計畫方案。研究中首先針對公共設施計畫方案評估的概念進行簡短的回顧,並對為何需要一套電腦化工具做一簡短的探討。接著著眼於公共設施計畫的一般性內容、規劃程序、及概念性的評估方法進行說明。其次針對此一工具的開發進行整體性的關係說明:包含此一工具與使用者間,工具內部不同模組間的互動關係二部份。其中工具內部係由GIS模組、介面模組、評估指標模組、及求解模組所組成。GIS主要扮演空間對非空間資料管理、視覺展示、及空間分析工具的提供者。介面模組負責與使用者、與其他模組間的溝通工作。評估指標模組則是公共設施計畫方案評估專業知識的提供者,並由多個關聯式資料表所構成。求解模組則係由許多個問題求解副程式所構成的程式庫,且可以彼此相互合併或統合,達到問題求解的目的。研究最後以彰化縣既有的都市計畫資料庫為例,說明如何應用此一工具來進行評估,並藉由此一過程來展示此一工具如何提昇複雜且重複的評估作業的效率、資料處理上的精確性、及方案評估上的使用彈性。

關鍵字 公共設施計畫、方案評估、電腦化工具、地理資訊系統
頁碼 pp.39 - 53
參考文獻

于明誠(1993)。都市計畫概要。台北:詹式圖書。

台灣省政府建設廳(1997)。都市計畫法令彙編。南投:台灣省政府建設廳編印。

李永展(1997)。鄰避症候群之解析。都市與計劃,24(1),69-79。

林峰田(1997)。公共設施檢討空問分析方法。都市與計劃,24(2),171-192。

施鴻志(1996)。都市計劃。新竹:建都文化事業。

曾國雄、林楨家(1997)。淡海新市鎮消防隊佈設區位之研究—TOPSIS多目標規劃法之應用都市與計劃,24(1),81-98。

Batty M.(1994).A Chronicle of Scientific Planning The Anglo-American Modeling Experience.Journal of APA,7-16.

Dave B.,Schmitt G(1994).Information systems for urban analysis aid design development.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Hakimi S. L.(1965).Optimal location of switching centers and the absolute centers and medians of a graph.Operations Research,12,450-459.

Huff D. H.(1963).A probabilistic analysis of shopping centre trade area.Land Economics.

Ohsawa Y.(1992).Facility location models. Analytic Models for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in Japanese).bone-Sham, Japan.

Preparata, F.P.,Shamos, M I(1985).Computational Geometry An Introduction.New York:Springer Verlag, Inc.

ReVelle C.,Blzinga D. J.(1989).An algorithm for facility location hi a districted region,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William E.(1991).An Introduction to Urba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son A. G.(1970).Entropy in Urban and Regional Modeling.London:Pion.

Yapa L. S.(1989).Low-cost map overlay analysis using computer-aided design.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Yeh A. G.,Chow M. H.(1996).An integrated GIS and location-allocation approach to public facilities planning-an example of open space planning, Computers.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檔案下載
   

建築與規劃學報
題目 都市防災規劃增修洪災應變空間系統
作者 解鴻年、林文欽、陳建忠、周芳如、黃家皇
摘要

在都市防災空間系統的架構下,本研究針對洪水的特性,增加都市防災防洪規劃的方法。應用GIS都市防災規劃資訊系統,疊合模擬淹水潛勢範圍資料庫,以釐清與原防災規劃的差異。再藉由現況調查,檢測現階段防災規劃中避難據點在都市淹水時的使用現況,以訂定出淹水補強的模式再藉由訪談及問卷的方式,來了解民眾對防洪據點補強及規劃內容之看法,進而提出解決現況的方式及對未來開發都市提出因應之對策。 本研究擬以台北市實證地區都市防災系統為基礎,修正與強化防洪據點規劃,提出補強對策,以達到塑造安全都市為主要目的。並從防洪的觀點切入,透過問卷調查進行民意的徵詢,加以彙集並分析民眾對於經濟損失、防洪需求以及災害發生之感受度。結合前之調查提出現況改善及因應方式,爾後提出結論與建議。

關鍵字 淹水潛勢、 防洪據點、GIS
頁碼 pp.73 - 89
參考文獻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1997)。台北市都市計畫防災系統之規劃。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委託研究。

李威儀(2001)。台北市市中心防救災據點與路徑之檢討與空間規劃。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顏清連(1998)。防洪科技的研發與落實。第九屆水利工程研討會

顏清連(1989)。台北市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防洪排水設計之研究。國立灣大學水工試驗所研究報告第100號。

檔案下載
   

建築與規劃學報
題目 台灣城市生產者服務業空間群聚之量測
作者 陳冠位、林素穗、黃若男
摘要

為吸引國際企業的發展加速地區產業經濟與全球經濟網路接軌,以提昇城市的全球競爭力,生產者服務業體係的健全,可視為地區投資環境全球競爭潛力的一個重要參考依據。生產者服務業不只是廿一世紀知識經濟產業的主流,更是全球城市吸引跨國企業投資不可或缺關鍵因子,生產者服務業體系在空間之專業化聚集,將為城市擴展全球產業經濟網絡營造有利的競爭條件。 本文藉由經濟全球化、產業專業化與生產者服務業等相關文獻的回顧分析,探討生產者服務業空間分佈之意義;並利用台灣城市做為實證分析對象,藉此檢視台灣城市吸引跨國企業投資需具備之基礎條件,提供城市產業空間發展分佈調整及改造策略,營造跨國企業有利的發展環境,使台灣城市在廿一世紀的全球產業國際分工的空間佈局,更具有調適應對的能力。

關鍵字 生產者服務業、跨國企業、全球化、專業化
頁碼 pp.23 - 37
參考文獻

丁力清(199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

王翔偉(1997)。高雄都會區生產者服務業之發展與競爭優勢分析—台北、台中、高雄都會區之比較。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王憶靜(1996)。生產者服務業區位特性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

吳惠林(1985)。台灣地區生產力衡量之檢討。企銀季刊,9(1)

林育諄(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大學。

林佳惠(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

林添貴譯(1999)。世界級---區域性企業也能競逐全球。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姜樹翰(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鴻志(2000)。地區競爭力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洪俊元(1997)。高科技產業區位特性及嶺展之研究—以台中都會區為例。逢甲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

徐千雲(1998)。台北都會區產業空間變遷與都會中心專業化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都市計畫研究所。

徐旻穗(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

張金杰(2000)。經濟全球化中的國際資本流動。經濟科學出版社。

陳博志(2000)。全球化與東亞經濟發展中東亞小島嶼的發展策略。http://news.cepd.gov.tw/2000/

陳湘裕(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曾世杰(199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

曾參寶(199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

越晉平(2001)。利用外資與中國經濟增長。人民出版社。

黃文櫻(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

廖進球、張孝鋒、蔣寒迪(2001)。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與中國企業競爭力研究。當代財經,199

劉仁傑(1997)。重建台灣產業競爭力。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歐陽宇(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

薛立敏(1998)。台灣競爭力是否真的提升---台灣競爭力的確提升。經濟前瞻。

薛立敏、杜英儀、王素彎(1995)。台灣生產性服務業之發展與展望。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

薛立敏、杜英儀、王素彎(1993)。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互動關係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經濟研究處。

顧朝林、孫櫻(1999)。經濟全球化與中國國際性城市建設。城市規劃匯刊

金家禾(1999)。邁向世界都市之台北都會區產業結構與空閒分佈變遷。都市與計劃,26(2)

Beaverstock, J. V.,Taylor, P. J.,Smith, R. G.(1999).A roster of World Cities.Cities,16(6),445-458.

Begg, lain(1999).Cities and Competitiveness, Urban Studies,36,795-809.

Brotchie, John,Newton, Peter,Hall, Peter,Dickey, John(1999).East West Perspectives on 21st Century Urban Development.Ashgate Publishing Ltd..

Clark, David(1996).Urban World/Global City.

Coffey, W. J.,Bailly, A. S.(1992).Producer Services and Flexible Production: An Exploratory Analysis.Growth & Change,22,95-117.

Friedmann, J.(1986).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Development and Change,17(1),69-83.

Gordon, Ian(1999).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Urbao Competition.Urban Studies,36(5-6),1001-1016.

John Rennie Shoort,Teong-Hyua Kim(1999).Gloibalization and the City.New York: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Johnston, R. J(1994).World Cities in a World-System: Conference.Sterling, VA April 1993,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8(1),150-152.

King, A. D.(1990).Global Cities: Post Imperialism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London.Routledge, ISBN 0-415-06241-1..

Knox, P. L.,Taylor, P. J.(1995).World cities in a world-system.Cambridge University..

Kresl, P. K.,Singh, B(1995).The Competitiveness of Cities: The United States.Cities and the New Global Economy.

Lever, W. F(1999).Competitive Cities in Europe.Urban Studies,36(5-6),1029-1044.

Moomaw, R. L.(1988).Agglomeration Economics: Localization or Urbanization?.Urban Studies,125,150-161.

O''huallachain, B.(1991).The Location and Growth of Business and Professional Services in American Metropolitan Areas 1976-1986.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81(2),254-270.

Sassen, Saskia(1994).Cities in A World Economy.Thousand Oaks CA:Pine Forge/sage.

Sassen, Saskia(1991).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ey.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cott, A. J.(1988).Flexible Production System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Rise of New Industrial Space in North American and Western Europ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2,171-186.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