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卷期
建築與規劃學報
題目 土石流災害管理制度之探討
作者 曾明遜
摘要

為了理解現今土石流災害管理制度是否受到人民的支持?本文利用無母數Wilcoxon型態統計分析工具檢測受訪者之土石流災害意識與管理態度。結果顯示人民對於土石流災害的高度憂慮,也呈現人民對於現今土石流災害管理的不滿與期待。為了降低人民對土石流災害的憂慮與管理的不滿,我們必須尋求有效舒緩或預防土石流災害空間產生的管理制度。為了落實此規範性目標,我們則必須先理解土石流災害空間被誰和為何被生產此根本課題,相關研究或強調經濟個體是災害空間的生產者,或闡釋政府不當規劃與執行是災害空間的生產者。本文利用新制度經濟學範型,進一步指出制度才是災害空間的主要生產原料,主要論點係因為無效率的制度,導致高昂的交易成本扭曲了價格訊號的傳遞,致使土石流災害誘發者未能自動生產安全空間,結果使土石流危險區居住者被鎖住在災害空間的陷阱中。當釐清制度如何形塑土石流災害空間的問題後,我們在此基礎下進一步檢視土石流特定水土保持區管理制度。透過交易成本分析推論,顯示土石流特定水土保持區管理制度,雖然具有事前防衛效益並可避免部分的租利消散,但在未有縮減交易成本的輔助措施配合下,使得土石流特定水土保持區管理制度因高昂的資訊與蒐尋成本、協商與決策成本、及監督與執行成本,而呈現最適土石流危險區難以界定、劃定作業難以落實的問題。為了避免土石流特定水土保持區管理制度成為表象制度,本研究認為制度設計宜注意如何降低交易成本的問題。

關鍵字 土石流、新制度經濟學、制度、交易成本、土石流特定水土保持區
頁碼 pp.1 - 22
參考文獻

王俊秀(1994)。環境社會學的出發--讓故鄉的風水有面子。台北:桂冠書局。

王俊秀、大井紘(1995)。五感自由連想法的都市環境意像解析。都市與計劃,22(2),161-179。

王思樺(2003)。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包亞明主編(2002)。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上海:上海教育。

全國教師會生態教育委員會(2002)。一人一信救森林保家園。山林政策總檢討,重現福爾摩莎綠色海洋文宣。

江永哲(1993)。開放式防砂壩對土石流防治功效之探討。中華水土保持學報,24(1),37-43。

江永哲、吳道煦(1990)。A型梳子壩防治土石流功效之試驗。中華水土保持學報,21(2),29-43。

吳亭樺(2003)。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李心平、張斐章(1995)。模糊控制理論應用於土石流預警系統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26(2),145-154。

李永展(1995)。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爲--理論與實證。台北:胡氏圖書。

李永展、曾明遜(1995)。不確定情況下濕地永續利用管理策略。規劃學報,22,63-84。

李明晃(1989)。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研究所。

林進田(1993)。抽樣調查--理論與應用。台北:華泰書局。

林照真(2002)。戰慄土石流—災難、政治與風險管理。台北:時報文化。

姚一葦(1991)。論知覺上篇。藝術評論,3,9-32。

施邦築(1997)。台灣地區土石流災害之綜合治理對策--土石流危險區域之範圍及等級劃定。農委會補助研究計畫。

唐維敏(1991)。輔仁大學。

張石角(1997)。期末報告。台北:台北市政府建設局。

陳玉峰(2001)。告別世紀。台北:前衛。

陳東升(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曾明遜(2001)。土地倫理的圖像:從Faustian範型到Leopoldian範型。2001年海峽兩岸土地學術研討會:二十一世紀土地利用策略論文集,台北:

曾明遜(2002)。環境不確定管理:預警環境保證金制度之研究。建築與規劃學報,3(1),15-36。

程樹德譯、Kuhn(1994)。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遠流。

黃柏鈞(2001)。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

黃榮村(1990)。知覺、記憶與知識結構--台灣地區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現況與展望。科學月科,21(1),52-57。

熊秉元(2003)。熊秉元漫步法律。台北:時報文化。

熊秉元(1993)。「市場之尺」和「心中之尺」--論釋寇斯定理和布坎南對寇斯定理的質疑。經濟論文,21(2),331-356。

劉方譯、Coleman(2000)。社會理論的基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劉楚俊譯、Sen(2000)。倫理與經濟。台北:聯經。

劉瑞華譯、North(1994)。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台北:時報文化。

劉瑞華譯、North(1995)。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台北:時報文化。

蔡菁芳(2003)。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蔡馥鵑(1999)。臺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

戴華(1993)。永續發展的規範意涵。台灣經濟預測與政策,24(1),63-98。

謝正倫(1998)。土石流特定水土保持區劃定(II)。台中:台灣省政府農林廳水土保持局。

簡國晉(2002)。臺北大學地政學系。

顏月珠(1992)。無母數統計方法。台北:三民書局。

顏秀峰、蘇正炎(1998)。特定水土保持區劃定之法規探討。1998年中日奧土石流危險區劃定研習會論文集,台中:

Ajzen, I.,M. Fishbein(1980).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London:Prentice-Hall, Inc..

Baumol, W.J.,W.E. Oates(1988).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uchanan, J.M.(1986).Liberty, Market and State: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1980s.Washington Square: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Coase, R. H.(1984).The New Institution Economics.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140,229-231.

Harris, C. C.,G. Brown(1992).Gain, Loss, and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The Role of Motivation in Resource Valuation Decision-Making.Ecological Economics,5,73-92.

Lai, L. Wai-Chung(1998).zoning and Property Rights: A Hong Kong Case Study.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Lee, Yuang-Jaan,R. De-Young(1994).Intrinsic Satisfaction Derived form Office Recycling Behavior: A Case Study in Taiwan.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31,63-76.

North, D.C.(1990).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rth, D.C.(1981).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New York:W. W. Norton & Company.

Posner, R.(1986).Economic Analysis of Law.New York:Brown.

Schneider, F.,J. Volkert(1999).No Chance for Incentive-Oriented Environmental Policies in Representive Democracies? A Public Choice Analysis.Ecological Economics,31,123-138.

Slovic, P.(1987).Perception of Rsik.Science,26,280-285.

Stavins, R. N.(1996).Correlated Uncertainty and Policy Instrument Choice.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30,218-232.

Turner(1993).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 Elementary Introduction.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vi. Press.

Turner, R.K.,D.W. Pearce,Barbier, E.B.(ed.)(1993).Economics and Ecology: New Frontier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London:Chapman & Hall.

檔案下載
   

建築與規劃學報
題目 資訊科技對貨運旅次發生之影響:臺灣北部地區IC產業EDI應用之實證分析
作者 林楨家、羅健文、王雨涵、楊幼文、張瓊文、林國顯
摘要

自美國政府發佈「國家資訊基礎建設藍皮書」以來,全球掀起一片國家資訊基礎建設的熱潮,資訊科技的應用將成為企業國際化與提昇競爭力的必要趨勢,也因此資訊科技之相關議題與其應用所可能帶來的影響,遂成為各界學者極欲研究探討之對象。本研究以臺灣北部地區之關鍵產業-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 IC)產業為對象進行實證分析,探討該產業應用電子資料交換(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EDI)之資訊科技後,對貨運旅次造成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IC產業應用EDI會促使其貨物運輸旅次發生數量、旅次長度以及車公里數均呈現增加之現象,基於產業電子商務之發展與資訊科技的應用為時勢潮流,為因應所增加的貨運旅運需求,本研究根據實證發現,研提因應EDI使用之運輸規劃與管理策略,供相關單位參考。

關鍵字 電子資料交換、積體電路產業、貨物運輸、旅次發生、迴歸分析
頁碼 pp.41 - 59
參考文獻

台北農產運銷公司(1994)。台北農產運銷公司應用EDI成效報告。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2005)。產業發展對旅運需求之影響分析(一):以二級關鍵產業爲例。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研究報告。

曲曉玲(2005)。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

行政院主計處(2002)。中華民國臺灣地區產業關聯表編製報告(民國88年)。

林士群(2000)。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林楨家、羅健文、王雨涵、楊幼文、張瓊文、林國顯。資訊科技對貨運旅次發生之影響:臺灣北部地區IC產業EDI應用之實證分析。

洪長宏(1995)。電子資料交換與貨物通關全面自動化。台北: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1995)。資訊工業年鑑(1995年版)。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02)。資訊工業年鑑(2002年版)。

張蓓琪(1999)。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

馮正民、林楨家(2000)。都市及區域分析方法。新竹市:建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玉瑩(2004)。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

經濟部商業司(1996)。商業EDI五年有成專輯。

Bennison, D. J.(1988).Transport/telecommunication interaction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a videoconferencing field trial in the United Kingdom.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22(4),291-300.

Bhat, C. R.,A. Sivakumar,K. W. Axhausen(2003).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on non-maintenance shopping activities.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37,857-881.

Cameron, A,P. Trivedi(1990).Regression based tests for overdispersion in the Poisson regression model.Journal of Econometrics,46,347-364.

Clark, D.,K. Unwin(1981).Telecommunications and travel: potential impacts for rural areas.Regional Studies,15,47-56.

ECMT=European Conference of Ministers of Transport(1983).ECMT Round Table 59.Paris, France:

Ferguson, E.(1990).Transportation demand management: Planning,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Journal,6(4),442-456.

Hamer, R.,E. Kroes,H. V. Ooststroom(1992).Tele-working in the Netherlands: an evaluation of changes in travel behavior-further results.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1357.

Hjorthol, R. J.(2002).The relation between daily travel and use of the home computer.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36,437-452.

Jou, R. C.(2001).Modeling the impact of pre-trip information on commuter departure time and route choice.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35,887-902.

Mayer, M. D.,E. J. Miller(2001).Urba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New York, NY:McGraw-Hill.

Mokhtarian, P. L.(1998).A synthetic approach to estimating the impacts of telecommuting on travel.Urban Studies,35(2),215-241.

Mokhtarian, P. L.(1990).A typolog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lecommunications and transportation.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24(3),231-242.

Mokhtarian, P. L.(1988).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travel impacts of teleconferencing.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22,283-289.

Mokhtarian, P. L.,R. Meenakshisundaram(1999).Beyond tele-substitution: disaggregate longitudinal structural equations modeling of communication impacts.Transportation Research C,7,33-52.

Mokhtarian, P. L.,S. L. Handy,I. Salomon(1995).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the estimation of the travel, energy, and air quality impacts of telecommuting.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29(4),283-302.

Salomon, I.(1986).Telecommunications and travel relationships: a review.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20,223-238.

Salomon, I.(1985).Telecommunications and travel: substitution or modified mobility.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19,219-235.

SCAG=Southern California Association of Governments(1988).Evaluation Report: Telecommuting Pilot Project.Los Angeles, CA.

Sinuany-Stern, Z.,E. Stern, Z. Sfaradi,E. Holm(1997).The effect of information on commuters' behavior: a comparative micro-simulation approach.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96,455-470.

檔案下載
   

建築與規劃學報
題目 政府與民間機構於公共藝文設施的競合關係-以北投溫泉博物館為例
作者 胡志平
摘要

台灣已發展成為一個蘊含歷史文化及科技產業蓬勃的多元島國,為使得人文與科技取得平衡,以期公共藝文設施之永續經營,在公部門財政短絀之情況下,若是能引進民間投資單位參與之模式,提昇藝文設施活動之活力及多元化。除了可提高民眾之使用參與意願,進而帶給企業某程度之經濟效益,更可提升企業本身之整體形象;對於全體民眾而言,則是企業回饋社會之貢獻;對於地方政府則為節省行政、人事資源經費等,可謂之三贏競合局面。 據此本文將透過:相關理論文獻回顧以了解民間參與模式、文化休閒及經濟財務觀點等,作一定義及觀念上之釐清。其次,民間參與機制的分析與探討將會被應用來建立研究課題之架構。再而,進一步將國內目前已實施民間參與模式之藝文建設,作現況發展之整理分析,並針對民間營運單位作深入之訪談,以了解目前之營運績效及未來亟待解決之問題。最後,本文以「北投溫泉博物館」作為模擬案例,針對營運期間經濟效益之預估分析,依據淨現值法算出其內部報酬率,並提出非市場價格之經濟效益探討。 本文的實證案例,將以不同民間參與模式模擬分析,以評估投資者之經濟財務效益結果,一併提出可提升企業公益形象、凝聚員工向心力等非市場價格之效益,以期成為民間團體投資經營之參考依據,進而提高民間企業、法人團體之投資經營意願,以落實發展多元化藝文建設之根基,故而更提昇多元化之藝文生活型態。最後期望經由相關議題之探討,對於可能面對之問題提出解決的建議,以期中央及地方機關在擁有民間資源之情況下,共同致力於藝術文化之建設,並制定更完善之民間參與藝文建設之法令條文,以提供合法且彈性自主的環境,引導民間企業、財團投入文化建設之工作。

關鍵字 科技產業、公共藝文設施、經濟效益、競合、淨現值、民間參與
頁碼 pp.61 - 77
參考文獻

陳華志(2005)。藝文空間發展與都市再生:從台北市空間再利用觀察。博物館學刊,19(4),85-97。

陳雅妮(2006)。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

曾能汀(2006)。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

Bentsson, M.,S. Kock(2000).Coopetition in Business Networks to Cooperate and Compete Simultaneously.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9,411-426.

Brandenburger, M. A.,J. B. Nalebuff(1996).Co-opetition.New York: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 Inc..

Das, K. T.,B. S. Teng(2000).Instabilities of Strategic Alliances: an Internal Tensions Perspective.Organization Science,11,77-101.

Hamel, G. Y. L. D.,C. K. Prahalad(1989).Collaborate with Your Competitors and Win.Harvard Business Review,65(1),133-139.

Leavy(1994).Two Strategic Perspectives on The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Journal,47-51.

Levinson, N.,M. Asahi(1995).Cross-National Alliances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Organizational Dynamics,24,50.

Shad, D.(1999).Bargaining Power in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s.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Journal,1,27-35.

檔案下載
   

建築與規劃學報
題目 台灣海岸親水遊憩資源管理評估體系建立之研究
作者 閻克勤、張家甄
摘要

 台灣海岸地區發展親水遊憩之計畫近年漸為國人所重視與喜愛,但過去由於缺乏妥善之管理措施與方法,已造成不少海岸資源流失或不當開發的情形發生,是故如何評估海岸地區親水遊憩資源,以因地制宜方式研擬適當之發展策略,實為海岸管理當務之急,此亦為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海岸地區環境多樣且多變,所涉評估因子相對亦多,本研究在探討海岸親水遊憩用地之利用與開發時,將不同發展條件下其發展潛勢因子列出,並以德爾菲法進行評估因子之篩選。在將各項因子作一系統之分析整理之後,針對目前台灣地區的三種海岸遊憩用地之開發型態-海岸公園、海水浴場、遊艇港,歸納出各個因子在各項開發型態上的評定標準,以作為海岸遊憩區發展評估之依據。本研究選取台灣西部沙岸的新竹漁港與港南青年育樂中心,以及東北角岩岸的金沙灣與龍洞南口海洋公園的海岸地區做為案例實證對象,綜理各項發展因素後以階層程序分析法進行遊憩資源潛勢評估。研究結果發現,國內各類型海岸親水遊憩區之人工化程度皆有偏高之現象,顯示自然環境資源相對大量流失。研究最後亦分別對各項影響因子提出合宜之管理策略及建議,提供未來海岸遊憩資源管理維護時之參考。

關鍵字 海岸、親水遊憩用地、階層程序分析法、潛勢評估
頁碼 pp.23 - 39
參考文獻

內政部環境保護署(1994)。流域整體性環保計畫。台北:

王志明(1998)。文化大學地研所。

王懋光(1992)。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

古昌杰(1993)。逢甲大學建築研究所。

東海大學環境規劃暨景觀研究中心、交通部觀光局委託(1992)。觀光地區遊憩活動設施規劃設計個案(下)。台北:

林裕翔(1998)。逢甲土地管理研究所。

邵廣昭(2000)。海洋國土與生物棲息地流失。水的關懷—二十一世紀的海島願景研討會

施夙玲(1999)。海域遊憩活動設施計畫。台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荒木峻編著、沼田真編著、和田攻編著(1985)。環境科學辭典。

張馨文、閻克勤(1999)。海岸遊憩活動評估準則建立之研究。第21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

郭瓊瑩(1990)。水岸發展與都市更新。造園革新,3,18-21。

陳效之(2000)。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Smith, R. A.(1991).Beach Resorts: A Model of Development Evolution.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1,189-210.

Wrenn, D. M.(1987).Urban Waterfront Development.U.S.A.:The Urban Land Institute.

檔案下載